上傳時間:2013/5/27
關鍵詞:河蟹;土池育苗;Z5幼體;驟死現象;原因及預防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及實用技術的及時推廣,河蟹土池育苗已在一些沿海地區得到快速發展,并以其投資少、風險小、生態似天然、蟹苗質量好而倍受業界關注,但在現行育苗實踐中,一些不明現象及疑難問題常令育苗廠家困惑;其中,Z5幼體不能向大眼幼體順利蛻變及繼發驟死現象更已成為生產上亟待破解的現實瓶頸,不僅嚴重影響著育苗產量及其經濟效益,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河蟹育苗生產的健康發展。
1 河蟹土池育苗現行生產基本流程
就現行河蟹土池育苗而言,其生產基本流程為:親蟹交配→抱卵蟹培育→孵幼播苗→幼體培育→淡化出池。其中,幼體培育既是育苗生產的主體環節,也是影響育苗成敗的關鍵所在。
河蟹的幼體培育是指將Z1幼體培育成大眼幼體(蟹苗)的生產過程,大約需歷時20d左右。期間最易出現問題的時段為:Zl幼體向Z2幼體蛻變和Z5幼體向大眼幼體蛻變,對育苗生產的影響程度來說,后者遠遠甚于前者。因此,如何有效保證Z5幼體順利變態、預防其大量驟死,業已成為實現河蟹土池育苗高產高效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
2 導致Z5幼體蛻變及驟死的原因
在河蟹土池育苗生產中,通常Z5 幼體滿3日齡后即會開始蛻皮變態,而進入新的發育階段(大眼幼體)。正常情況下,一般經3d左右,Z5幼體基本能完成群體蛻變而成為大眼幼體;其中,第一天約占總幼體量10~20%的Z5幼體率先變態,第二天大部分幼體(70%左右)集中變態,第三天剩余幼體多數也能完成變態。由于變態時間相對集中,這樣生產的大眼幼體往往個體均勻、體質健壯、能夠適應后續的淡化環節終成優質蟹苗。但在生產實踐中,也常會出現因種種原因導致的變態異,F象,最為嚴重的是蛻皮不順、延時很長、該蛻不蛻、邊蛻邊死等情況,不僅Z5幼體活力很差,而且新生大眼幼體也體表不潔、拖泥帶水、反應遲鈍、游動乏力,并陸續出現死亡。一旦發生此類狀況,該育苗池的蟹苗產量將會嚴重受損,且其蟹苗質量也將大打折扣。據筆者多年從事河蟹土池育苗實踐所積累的經驗教訓,初步認為Z5幼體出現蛻變異,F象大多與幼體營養狀況和苗池生態環境兩大因素密切相關。
河蟹的生長過程總是伴隨著蛻皮(幼體)或蛻殼而進行的。就幼體而言,其發育過程實際上是營養積累與蛻皮變態交替進行的過程,即蛻皮需要體內營養的積累,而營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誘使蛻皮變態進入新的發育階段。因此,營養與幼體發育的關系非常密切。其中,除了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包括鈣和磷)外,蛻皮激素起有重要作用。沒有它的參與,幼體難以完成蛻皮,也就不能正常發育,嚴重時還會造成蛻皮不遂而死亡。
此外,與仔、幼蟹及成蟹生長一樣,河蟹幼體的發育也需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營養條件保證的前提下,環境條件好,幼體發育就正常,蛻皮變態就順利;而在環境條件惡劣的情況下,幼體發育就會受挫,蛻皮變態就會遲緩、不順、異常甚至伴隨死亡。
在河蟹育苗實踐中,由于大量人工餌料進入池塘以及殘餌、糞便、幼體死皮的不斷累積腐變,育苗池后期水質往往逐漸趨肥;水質通常會出現過度肥濃、呈醬褐色,透明度極低(常不足20cm)。隨著富營養化程度不斷加重,一旦遭遇異常氣候變化,水質往往出現惡化。其結果將會導致池中浮游生物在短時間內大批死亡,池水由濃轉清而發臭,透明度驟增直至清澈見底,一旦發生此類情況,幼體發育將會受到嚴重影響。Z5幼體出現蛻皮困難、發育異常、大量驟死等現象大多與生態環境條件惡化有關。
3 預防Z5幼體蛻變及驟死的技術
根據上述原因分析,為促進Z5幼體順利蛻變、預防驟死現象發生,必須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并提供豐足的優質食料。在生產管理上必須始終圍繞水質與投飼這對主要矛盾,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以促使矛盾的雙方向有利的方面轉化,為維持良好水質、確保足量投飼創造必要條件。
3.1促進幼體順利發育的基本前提
在育苗生產中,投飼應力求“多、全、足、勻”;即做到日投次數多,飼料品種全,每次喂量足,全池潑灑勻。在確保營養以滿足幼體發育需求的前提下,飼料的種類選擇、處理及投喂方式等措施環節均應從有利于水質出發,盡一切可能使投飼產生的水質影響降至最小,以良好的水質來確保幼體正常攝食及生長發育。
3.1.1選用多種飼料
營養物質的投入狀況不僅會直接影響幼體的生長發育及蛻皮變態,而且還會影響蟹苗的質量及其日后的生存。就現行土池育苗生產而言,前期苗池通過肥水繁育藻類等天然餌料,并適量補充鹵蟲無節幼體等輔助飼料,基本能滿足幼體發育的營養需求。所以,處于Z1~Z3階段的河蟹幼體很少會出現營養不良問題。然而,隨著幼體的不斷生長及個體的逐漸變大,其對營養的需求也就隨之增加。至于Z4~Z5 階段,水中藻類等天然營養物對幼體的作用已是微乎其微,此時僅靠投喂鹵蟲無節幼體,事實上已很難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若不及時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由營養不足誘發的問題將會接踵而來。實踐證明:配合水質管理,確保苗池后期營養充足是生產優質蟹苗的重要措施。只有讓幼體在各個發育階段均能獲取其所需的必要營養,才能確保育苗過程順利高效、各期幼體健康正常。為此,在后期生產管理中投飼應力求數量充足、品種多樣、少量多次、兼顧水質。此外,選用多種飼料投喂不僅能促使營養更趨全面、滿足幼體發育需求,而且還能獲得互補效應、節省生產成本。在現行實踐中,飼料品種可包括鹵蟲無節幼體、魚肉蛋羹、冰鮮橈足類、淡水輪蟲、配合飼料及蝦片、藻粉等,并宜以多種飼料交替投喂。
3.1.2 提供適宜日糧
投喂數量合理與否不僅關系到幼體能否飽食,而且也會影響苗池水質,故應視幼體攝食反應、飽食程度及水質狀況靈活掌控。一般以投喂后30min左右吃飽吃盡為適量。在此基礎上,投飼方式應做到面向全池、潑灑均勻,以確保池中所有幼體均能吃飽吃好、健康發育、整齊變態。與此同時,通過合理使用機械攪水,及時化解水質與投飼之間的矛盾,為足量投喂創造條件,以避免出現幼體多、飼料少、發育受挫、死亡率高的現象。
3.1.3 增加日投次數
適當增加一天內的投喂次數既有利于幼體吃食均勻、避免飼料浪費,也有利于幼體發育同步、避免個體參差不齊;同時還有利于苗池水質管理、避免底質惡化。因此,在日糧確定的前提下,育苗池每天投飼應安排在6次以上;其中,白天的投飼次數應多于晚上,且白天可以人工飼料為主,夜間盡量投喂活餌,以減少投飼對水體的負面影響。此外,除鹵蟲無節幼體外,其他人工飼料的投喂應力求顆粒適度、潑灑均勻,以避免沉底累積污染底質及水質。
3.2 實現育苗優質高產的重要保證
自始至終加強育苗池的水質管理是確保育苗成功及高效的關鍵之一。育苗池水質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幼體的發育變態,而且也會對投飼管理產生間接制約。因此,在育苗生產中,必須十分重視水質管理問題,并應重點做好藻類調控、池水更新及經常性的攪水曝氣,力求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幼體的正常發育及足量投飼提供保證。
3.2.1調控藻類密度
培育適當密度的健康藻類,不僅可為早期幼體提供豐富的天然適口餌料,同時更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氧氣、凈化水體以實現生態環境的自我調控。育苗池早期藻類密度及健康種群的維持?赏ㄟ^適時適量合理施肥來實現。一般可根據苗池水色及透明度變化,確定施肥與否及其用量。施肥時,無論是潑灑豆漿,或是復合化肥等,均應力求及時、適量、均勻潑施;并應隨育苗進程逐漸減少施肥次數及肥料用量直至終止施肥。因為至育苗后期,苗池往往自身底質已呈過肥、水體藻類極度繁殖、水質易趨惡變,故此時宜以換水替代施肥,通過及時大量換水或潑灑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進行調節,以避免藻類落敗、水質驟變。從原則上講,育苗池的藻類調控應力求做到“前期適時適量施肥,后期及時大量換水”。
3.2.2 適時注換新水
由于不斷投飼及施肥使得大量有機物質進入苗池,其結果不僅會使苗池水質趨于老化,底質也會因有機物質的不斷沉積而趨于惡化,這種現象在育苗后期尤為常見。經驗表明:適時注加新水或更換老水事關苗池水質及育苗成;在其他管理到位的前提下,苗池換水量常與蟹苗產量相關。因此,在育苗實踐中必須高度重視水質管理;盡量創造條件多注水、多換水、先排后注、換注好水。其中,育苗前期宜以注水調節為主,而后期應以換水改良為重。與此同時,注換新水的量應循序漸進、由少及多;力求做到苗池水質“前肥后清、先濃后淡”。
3.2.3 合理開機攪水
隨著河蟹土池育苗單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增氧機在苗池水質調控中的作用已日顯重要。但增氧機的實際效果往往同使用方法密切相關,如使用得當,可以改良水質、增產增效;而如果使用不當,其效果常會適得其反。因此,在具體使用時,應根據池水溶氧變化特性及即時現狀,合理掌控增氧機的開機時間和運行時間;力求做到在充分發揮機械增氧作用的同時,通過適時攪水、曝氣,充分挖掘其曝除有毒有害氣體、調節改良底層水質的潛在作用。因此認為根據作用原理,正確把握增氧機的合理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在苗池水質調控及改良中的積極作用、消減負面影響。在河蟹土池育苗中,合理使用增氧機的關鍵在于堅持晴天午后定時開機;根據池水現狀及氣候變化確定運行時間;同時應盡力縮減夜間尤其上半夜的開機及運行。
4 結論
河蟹土池育苗中Z5幼體蛻變異常及驟死現象的發生大多與幼體營養狀況和苗池生態環境兩大因素相關。因此,為有效避免此類現象的發生,在育苗實踐中必須重視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其中,合理投飼、確保營養需求是促進幼體順利發育的基本前提,而科學管水、維持良好生態則是實現育苗優質高產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略)
(信息來源:《寧波大學學報》
|